钟鼓楼老四合院景观设计案例

   日期:2021-05-18     浏览:298    

项目地点: 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东轿杆胡同 7 号

项目主创: 庄子玉,李娜

团队成员: 刘毅, Fabian Wieser,张世峰,陈冬冬,柴文璞(实习生),李晓旭(实习生),王冕(实习生),黄俊雅(实习生)

“我们不认为我们应该造一个你以前生活过的老院子让你全然的重温过去;我们只是创造一个窗口,从这里窥视你依然能找到儿时上房揭瓦的兴奋,打柿子的愉悦,看鸽子时的畅快,但同时真正激动人心的,是这些传统的片段却组成了一个属于未来你不曾体验过的空间。” 庄子玉解释说。

此项目将一座临近北京老城传承600年之至高点 – 钟鼓楼的老四合院改造成了新的办公空间。

39.jpg

最初的设计目的是在满足建筑事务所办公需求的同时,创造一种无时效的空间语汇以及对周遭空间文脉特征的引入和吸纳。 因此,此次改造的方式被组织成了三个阶段:1.以传统的工艺恢复/展示一些建筑的原有部分;2.在此基础之上,植入一个“无时效的箱体”作为新生功能和空间的“发生器”;3.在新的空间格局之下,重新处理内外一系列空间界面;4.在新的界面的串联之下产生新的立体的空间序列。

▼ 设计概念

43.jpg

为达成上述目的,在清除了部分原有不必要的装饰面并将原有的古建结构暴露出来后,庄子玉和其团队在原有的工字型院落中置入了一个自承重结构体系的玻璃体块,将北房东房西房作为连续空间联系起来,以获得更高的办公效率。

▼ 院落中的自承重结构体系的玻璃体块

44.jpg

新的T型体块东北脚室内增设一个的综合书柜同时充当了通向屋顶平台的楼梯,通过此平面的抬升,人的视野得到了极大拓展。登上平台即可将钟楼鼓楼的视线尽收眼底。

▼ 平面的抬升拓展了人的视野

45.jpg

同样由于活动界面的抬升,以及屋面承重结构的加固,原有的坡屋面变成了“唾手可得”的新的活动平台,成为使用者新的的纳凉午休及嬉戏的空间。

▼ 原有的坡屋面变成了“唾手可得”的新的活动平台

46.jpg

北屋的挑高空间也被充分利用,在入驻时的石膏吊顶被拆除后,原有木构形式被再次打开,上层空间被若干个箱体及反射面所占据,作为模型展示之用,与外露的建筑结构相得益彰,同时也潜在传递了RSAA事务所以建构文化为先导的设计哲学。

▼ 木构屋顶雨悬挂的模型展示盒display space

47.jpg

通过上述手段,庄子玉将传统一进院空间的单一界面进行了重新组织,在一系列的空间曲折与序列之上创造了若干新的空间节点的可能。

▼ 路径与场景

48.jpg

由于胡同条件限制,室外机被巧妙集中在工字院西北角的半透明的光井之中,配以人工绿植及磨砂玻璃,反而成为新的视线焦点。 厨房改造利用隔壁院落的外墙(灰色)以节省材料,同时将原有结构部分(红色),表面瓷砖(绿色)重新加以利用,形成新的室内空间,以致整个厨房改造成本不到5000元。

▼ 光井

49.jpg

▼ 厨房与院中作为室外景观摆件的传统物件

50.jpg

包括土建成本水暖电及家具的整体改造的造价被有效控制在了 20 万人民币以内。RSAA 相信这个改造项目在相对低成本的条件下融合了传统和当代的精神,在北京的老城更新中会有较好的示范意义。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技术成果
推荐技术成果
点击排行